关注酷公司公众号
随时随地发现更多内容2025年5月,娃哈哈因委托竞争对手今麦郎代工纯净水一事陷入舆论漩涡。
15日,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声明,自2025年4月起,娃哈哈已终止与相关代工方的合作。
然而,继续细究下去发现,此次关于娃哈哈的非议爆发得实在是过于迅速、诡异,与之前对农夫山泉的质疑如出一辙,这让我们不得不回顾自宗馥莉上台后,娃哈哈内部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和矛盾。
尽管公司声明称“代工因产能不足”,但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娃哈哈在新旧管理层交替中的深层矛盾与战略转型阵痛。
谁代工的,真的很重要吗?
近期,有网友发现购买的娃哈哈瓶装水生产商竟是“今麦郎”,疑惑之下拍视频发到网上,引发网友热议。
5月15日上午,“娃哈哈客服回应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一度冲上榜二,在榜12小时50分钟,总阅读量超5900万。
同日上午,娃哈哈官方微博发声明,称与今麦郎存在委托代工关系,但已于2025年4月终止,原因是代工期间个别批次瓶装水未通过抽样检测,还强调娃哈哈水无品质问题。
15日晚上,新华网记者连夜采访今麦郎董事长,采访视频标题为《一瓶水仅赚2分钱?今麦郎集团董事长连夜回应代工娃哈哈》。
在采访中,今麦郎董事长表示,娃哈哈因产能不足找代工厂,因其要求严且今麦郎生产规模大、性价比优而选中;去年旺季今麦郎自身有生产需求仍优先保障娃哈哈,去年5月到今年5月为其生产12亿瓶;今麦郎蓝标水终端售价5毛多一瓶,一瓶只赚2分钱,每年生产超100亿瓶,净利润2亿多;还称暴利非商业文明,要让消费者花更少钱买更多更好产品。
不过,娃哈哈声明并未解答网友“有生产线为何找代工”的疑问,这背后又牵扯出娃哈哈近期面临的停工关厂、员工维权问题。
事实上,饮料行业代工本是常态,如农夫山泉、怡宝等品牌均采用“自建+代工”混合模式。但娃哈选择竞争对手今麦郎代工,且代工产品与自有产品存在价格差异(今麦郎同规格产品售价仅为娃哈哈的60%),直接触发了消费者对品牌溢价合理性的质疑。
此次舆论发酵路径与2024年农夫山泉“溴酸盐门”事件高度相似,均以“质量质疑”为切入点,利用公众情绪放大品牌信任危机。社交平台涌现的“宗馥莉时代的娃哈哈变味”“不如买今麦郎”等标签,其传播节奏与农夫山泉事件中的“忘恩负义”叙事策略如出一辙,背后很可能存在专业化舆情引导。
斗争一直在持续
娃哈哈代工的直接诱因是产能不足。2024年,娃哈哈销量因创始人宗庆后逝世后的舆论支持而暴涨,但自有产线却因华北水灾受损及新生产线投产延迟难以满足需求,最终选择今麦郎代工。
今麦郎凭借全国26个生产基地和32条高速产线,在一年内为娃哈哈代工了12亿瓶水。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娃哈哈自有工厂的大规模关停。2024年以来,娃哈哈关闭了陕西、衢州、深圳等10余家分厂的生产线,其中部分工厂因业务调整被清算,另一些则涉及股东纠纷。
公开资料显示,自5月初起,陆续有娃哈哈工厂停工、员工未获妥善安置方案的新闻见诸网络。5月8日,华商报大风新闻就报道了娃哈哈陕西公司乳品车间停产、员工维权一事。员工频繁维权,与这些被关闭的工厂紧密相关。
据《华夏时报》报道,2024年宗馥莉已关闭十余家分厂生产线,涉及陕西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衢州娃哈哈启力饮料有限公司等。而徐州、衢州等工厂的股权结构显示,这些公司均与娃哈哈老臣杜建英关联密切。杜建英曾长期担任集团党委书记,其持股比例在部分工厂高达62%,而宗馥莉上任后推动的股权改革,直接触及了这些“旧势力”的利益。
宗馥莉自2024年正式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激进改革:将员工劳动合同转签至其控制的宏胜饮料集团,调整绩效考核制度,取消按资历分配的干股分红,转而强调“绩效挂钩”。这一举措虽意在打破“大锅饭”模式,却导致员工收入骤降。
5月12日,娃哈哈在社交平台推出新饮品“娃小宗”,不过该新商标并非注册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而是由旗下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推出,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董事为宗馥莉,除“娃小宗”外,该公司还申请了宗小哈、娃小哈等新商标。
此外,宗馥莉对经销体系进行“宏胜化”改造,要求部分经销商与宏胜子公司签约,并淘汰中小经销商,集中资源扶持大型渠道商。这些改革被视为对宗庆后时代“联销体”模式的颠覆,但也引发了老员工和经销商的强烈反弹。
娃哈哈的代工风波,表面是产能与市场的矛盾,实则是权力重构与战略转型的缩影。宗馥莉的改革试图打破旧有利益格局,但激进的策略与缺乏缓冲的执行,正在透支员工与消费者的信任。若不能平衡效率与公平、新旧势力与短期业绩与长期品牌价值,这家老牌饮料巨头的复兴之路或将愈发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