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酷公司公众号
随时随地发现更多内容7月4日夜间,太安堂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表示,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其股票自即日起终止上市,最后交易日期定于2024年7月4日,次日(7月5日)摘牌。
从公司的财务记录分析,自2021年末起,太安堂陷入连年亏损之境地。据报道,其在过去三年间累计亏损高达8.03亿、8.23亿和22.10亿人民币,亏损额度逐年递增,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的持续恶化以及难以恢复的困境。
这标志着这家拥有近五百年悠久历史、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的上市公司的辉煌历程告一段落。
连续四年财务欺诈
太安堂集团,作为一家拥有近5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0年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安堂集团的财务状况却逐渐恶化,股票价格也随之暴跌。
据了解,太安堂集团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涉嫌通过虚增利润的手段进行财务欺诈,累计虚增利润达到了惊人的1.03亿元,占当期报告记载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20.08%、115.79%、304.72%以及12.25%。此外,太安堂集团还涉嫌通过虚增药品销售价格的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其中2018年虚增收入约为261.23万元,2019年虚增收入约为1007.85万元,2020年虚增收入约为500.3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太安堂集团的财务欺诈行为并非首次曝光。早在2021年,太安堂集团就因为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引起关注。这份审计报告涉及到存货、预付账款与其他应收款项目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此外,太安堂集团的股票价格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自2021年6月14日起,太安堂集团的股票开始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并在7月4日迎来了最后的交易日。截至7月4日,太安堂集团的股票价格已经跌至0.27元每股,跌幅高达99%。
除了财务问题外,太安堂集团的业务表现也不容乐观。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太安堂集团的营业收入在2019年时仍保持在40.13亿元的较高水平,但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骤降至仅有4.10亿元,营收规模仅为五年前的约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太安堂集团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滑。从2019年的24.41%一路下滑至今年一季度的16.08%,这反映出公司产品盈利能力的大幅度削弱,以及成本控制与市场竞争力的双重压力。
为了应对财务困境,太安堂集团在研发投入上也不得不做出牺牲。数据显示,太安堂集团在2023年的研发费用大幅缩减至仅有0.07亿元,同比下降了83.83%,这不仅限制了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削弱了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深陷资本游戏
作为中国老字号医药企业中的一员,太安堂在过去的几年里经历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和并购,然而这些举措并未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质疑。
早在2007年至2009年间,太安堂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皮肤病类药品,这一时期,这类药品的销售额占据了总营收的大部分份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安堂的产品线逐渐扩大,从最初的两款膏药扩展到包括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心宝丸、国家中药保护品种麒麟丸在内的多个领域。
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太安堂在2011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和并购。首先,太安堂从贵州绿太阳制药有限公司手中购买了肤痔清软膏、日晒防治膏、貂胰防裂膏、痛经软膏、复方辣椒碱乳膏等五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十年代理权;其次,太安堂又收购了广东雷霆国药有限公司的70个产品的批准文号。此外,太安堂还收购了广东宏兴集团,这家企业拥有203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其中包括丹田降脂丸、心灵丸、滋肾宁神丸、参七脑康胶囊、复方鹧鸪菜散、调经白带丸等一批国家独家品种。
然而,这些并购并没有给太安堂带来预期的收益。相反,由于康爱多存在虚增存货和利润的行为,太安堂的业绩规模虽然有所提升,但也因此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值得注意的是,太安堂的退市事件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反映了整个老字号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老字号企业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要应对现代管理的诸多挑战。
太安堂的案例提醒我们,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诚信和合规的重要性。只有坚守诚信原则,才能赢得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酷公司认为,太安堂的资本之路充满了曲折和争议。对于老字号企业来说,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和现代化管理的挑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希望太安堂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规划,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