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酷公司公众号
随时随地发现更多内容“两百万为什么不去涨工资?60%给员工当奖金比说什么都好。”
这是在2025年4月,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中国超市周活动中,打断永辉高管的发言。
他指出,企业应“将利润的60%-70%返还给员工”,而非“只想着挣钱”。这一质问迅速引发舆论热议,网友称其“问到了打工人的心坎里”。
它揭开了整个行业里一个大家都懂的规矩:有了好处,资本和老板先拿大头,员工永远排在队伍最后面。
值得关注的是,永辉超市正推行“学习胖东来”的调改计划,但其员工待遇调整的滞后性暴露了资本逻辑下的深层矛盾:企业追求利润增长时,员工利益往往被置于末端。
“赚钱了凭什么惠及员工?”
“之前我不知道,当我知道了月赚两百万后,你们为什么不去给员工涨工资?”
在最近的一次行业峰会上,于东来终于忍不住打断了永辉高管的发言。这句话一出,立刻引起了现场的一片哗然。
从多方搜集整合的东方报道信息显示,自胖东来对永辉门店进行调改后,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被调改的永辉门店开业首日,往往会迎来如潮水般的客流,日均销售额较以往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普遍能达到 10 倍左右。
以具体案例来看,去年 6 月完成调改的永辉郑州信旺广场店,开业首日销售额便高达 188 万元,这一成绩不仅让当地零售市场为之震动,也让业界看到了胖东来调改模式的强大威力。同年 11 月,经过调改的北京某门店开业首日销售额也达到 170 万元,再次印证了该调改模式的成功。
原来,于东来所期望的涨工资并非简单的工资上调,而是有着一套独特的理念和做法。他要求超市在每个月进行盘存结算后,若发现盈利,需拿出其中的 50% 至 60% 作为绩效奖励发放给员工。
在于东来的经营理念里,这种分享利润的做法是“胖东来模式”的核心所在。他认为,只有让员工切实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员工才能拥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全身心地为顾客提供极致的服务体验。
此次于东来对永辉员工工资涨幅的不满,不仅仅是对数字的简单计较,更是对“胖东来模式”能否在永辉真正落地生根、发挥效用的深度关切。
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与永辉的上市身份有关。永辉是上市公司,背后面对着众多股东的利益诉求。前不久,永辉又被名创优品收购,收购方花费巨资,肯定不是为了做慈善,而是奔着赚钱来的。因此,当门店开始盈利时,他们更倾向于将利润留在公司,以满足股东们的期望。
此外,上市公司还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盈利目标的考验。在股东们看来,自己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投资肯定是为了挣钱。钱挣来了,为什么要分给员工?他们觉得,员工已经拿到了应得的工资,如果觉得工资低了,可以选择离开。
学不到精髓,如东施效颦
于东来的直言不讳,揭示了一个在企业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企业盈利时,资本方和管理层总是率先享受红利,而员工的薪酬增长却常常被搁置在一旁,无限期地等待。近年来,这样的案例在各行各业频频上演,令人深思。
以互联网大厂为例,尽管部分企业年利润高达百亿,但它们却选择通过大规模裁员、削减员工福利等极端方式来压缩人力成本。与此同时,高管的薪酬却逆势上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裁员式降本”的做法,无疑让员工们感受到了资本优先带来的寒意。
在零售业,同样存在着“低薪高周转”的模式。以永辉超市为例,在调改前,一线员工的月薪仅为4000元,而他们的工作时长却远远超出了法定的8小时工作标准。然而,这并没有换来企业对员工薪酬的相应提升。相反,企业选择将净利润用于扩张门店规模,进一步加剧了员工的负担。
此外,在制造业领域,“劳务外包陷阱”也成为了员工们难以摆脱的枷锁。一些企业通过外包合同来规避为员工缴纳社保和提供福利的责任,使得工人的收入与企业的发展严重脱钩。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员工的权益,也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现象无疑印证了于东来的批评:“很多企业仍然按照旧习惯经营,将员工视为成本而非创造价值的核心。”这种资本优先的逻辑,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员工感受到了不公和无奈。
然而,胖东来的实践却为劳资分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2025年前两个月,胖东来的员工月均工资高达9886元,店长月薪更是超过了7.8万元。此外,胖东来还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带薪年假等一系列福利政策,让员工们真正感受到了企业的关怀和尊重。
于东来曾强调:“只有员工幸福了,才能通过服务传递幸福。”这种将利润大幅向员工倾斜的模式,无疑是对传统资本独占逻辑的颠覆。然而,尽管胖东来的做法值得称赞,但多数企业却对此望而却步。
以永辉超市为例,尽管在调改后为部分员工涨了20%的薪资,但高管们仍然强调“调改店不能净挣钱”,需要“平衡亏损部门”。这种对短期回报的执着追求,反映出资本在面对新的分配模式时的犹豫和不安。胖东来的成功实践,无疑对传统的分配伦理提出了挑战,也为企业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对此,有网友表示“胖东来模式不可复制的根本原因是于东来这个人不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