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注册
    投稿
  • 刚开源就被指控“抄袭”!华为昇腾+盘古刺痛了谁的神经?

    原创
    牛媒
    酷公司

    7月6日凌晨5点,知名IT代码库平台上有了一个“大动静”——一位用户上传了一篇长达6000多字的长文《盘古之殇》。文中,作者以自曝的形式,详细讲述了团队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遭遇的重重难题,以及管理流程的混乱和内部斗争的激烈困境。

    不久后,华为官方“诺亚方舟实验室”便紧急出面否认相关内容,声称盘古模型是基于昇腾平台自主研发的,对于部分代码的引用也都进行了合规标注,且完全符合开源协议。

    而值得注意的是,6月30日,华为刚刚正式宣布开源盘古。

    然而,就在外界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对华为进行口诛笔伐之际,酷公司却敏锐地留意到了一条颇为诡异的事件线:从年初对Deepseek发起攻击,到如今又对另一家中国AI企业展开攻势……


    谁在指控抄袭?

    上周五,GitHub平台上突然“炸”出一篇技术论文,声称握有华为盘古大模型抄袭阿里通义千问的“铁证”,还煞有介事地给出所谓模型指纹相似度高达0.927的数据。可令人玩味的是,这篇报告仅仅“存活”了10小时,便被匆匆删除

    但这不过是个引子,真正的“王炸”还在后头。

    7月6日,一篇题为《盘古之殇》的匿名举报信在网络上疯狂刷屏。作者自称是华为员工,言辞激烈地控诉盘古大模型其实是套壳阿里模型,不仅如此,还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华为内部管理的混乱不堪。

    文中详细披露,盘古大模型在早期发展时,就因采用华为自研NPU而非英伟达GPU,以及tokenizer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效果差强人意。团队虽全力以赴尝试改进,可部分模型还是因技术难题折戟沉沙。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小模型实验室被指多次“套壳”其他公司模型,像阿里千问、DeepSeek等,通过修改参数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将成果伪装成自研,还借此赢得领导认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从头开始研发的团队却被冷落,资源也被无情挤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文章包含大量人名及工作细节,即便匿名,也极易追溯到相关人员,基本可看作是实名指控。

    事实上,华为盘古大模型与阿里通义千问的“血缘关系”争议,早已从技术圈蔓延至公众视野。这场风波始于GitHub研究团队HonestAGI的一份参数比对报告,短短几天内,就演变成一场涉及“套壳、续训、洗水印”的行业伦理风暴。

    然而,据网友报料,这位报料者似乎并非华为员工。而且就在报料前一周,6月30日,华为刚刚正式宣布开源盘古70亿参数的稠密模型、盘古Pro MoE 720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和基于昇腾的模型推理技术。

    说到这,事情的全貌已逐渐清晰——这种对中国AI“抄袭”的指控,与年初美国对Deepseek“数据蒸馏”的指控如出一辙。


    技术斗争从未停止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针对华为的技术指控,可细细思量,这极有可能又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针对中国AI技术的全面攻击,攻击方是谁,虽未明言,但答案已不言而喻

    此次技术争议的焦点落在了“模型指纹”技术上。研究团队从模型注意力层提取参数标准差来构建特征向量,结果发现盘古Pro MoE与Qwen - 2.5 14B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面对这一质疑,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迅速回应,强调盘古是“全球首个面向昇腾硬件平台设计”的创新成果,同时也承认“参考了业界开源实践”。

    然而,业内专家却指出,这种评估方法本身就存在缺陷,不同架构的模型也有可能得出高相似度的结果,但即便如此,“抄袭”的标签还是被无情地贴了上去。

    不难发现,西方大国对我国AI的攻击可谓是“换汤不换药”。

    先是拿安全威胁做文章,抹黑中国AI新势力DeepSeek,试图从舆论上打压;接着又将矛头指向巨头,借技术争议来阻挠华为盘古大模型的生态布局,企图遏制其发展;而后更是使出瓦解信任的阴招,用虚假的内幕消息摧毁企业信誉,手段步步升级,从单纯的技术抹黑发展到人格造假,目标始终坚定不移,就是要让中国AI的突破失去公信力。

    此前,白宫妄图通过“芯片封锁”来压制中国AI的发展,但华为昇腾芯片与盘古模型的强强联合,正逐步打破英伟达的垄断局面,这自然引起了美国的不安。而黄仁勋半年内5次点名华为,美商务部甚至还施压他国禁用昇腾芯片,其打压之心昭然若揭。

    如今,我国AI技术冲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开源盘古的举措,就如同当年谷歌推出安卓系统一样,旨在打造以昇腾为核心的全球AI生态。一旦成功,西方巨头在AI领域的主导权将受到根本性的动摇。

    可以预见,在西方技术封锁和打压的大背景下,中国AI的成长之路注定充满坎坷。

    因此,祝愿华为尽快查清真相,严惩内贼。

    推荐文章

    手机icon

    关注酷公司公众号

    随时随地发现更多内容